口述新莊歷史 新莊文昌祠成立公學校 新莊國小第一屆畢業生合照 耆老口述歷史 翁隨華紀錄整理 時間: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八日上午九時三十分至同日下午四時 地點: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轉仔自網路 主持人:林金田先生  紀錄:翁隨華 協助採訪人員:翁文啟先生 出席耆老一覽表: 姓      名 出  生  日  期 簡  歷  資  料 蔡 深 淵 先生 1922、01、11 國校高等科、市民代表會主席王 塗 樹 先生 1907、03、02 稅捐處股長、公所秘書蔣 明 智 先生 1921、09、02 農會理事長簡   桶 先生 1919、09、29 國校畢林 金 發 先生 1916、03、02 民俗實踐會委員、里長主持人致詞:  首先我表示歡迎及感謝,各位在繁忙之中,參加臺北縣新莊市的耆老口述歷史座談會,今天很榮幸來主持這一組的座談會。耆老座談的意義,我們希望各位所了解的地方上的歷史、典故、地名由來,在今天這次座談會中充分提出來,我們會將這些史料充分記載並計劃出一本專輯,這本專輯會留下各位的大名和相片並把專輯寄給各位它將成為我們臺北縣的歷史,永遠的流傳下去。。很多老師要教地方上的教材,他們就可以參考我們這本口述歷史,最重要的是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在這一整天當中,就您們所知道的把它盡量提出來,使這本專輯可作為鄉土教材參考的資料。今天雖然只來了五位耆老,但各位的資歷均很完整,有當過市代會主席及秘書職務的,都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現在我們就來看看討論題綱,在第八頁,按照題綱一題一題來,中午十二點用個午餐,略作休息,下午再繼續逐條討論。 座談會題綱: 一、原住民生活與傳說 (一)本地有哪些平埔族的舊聚落?傳說?漢人傳說中與平埔有關的故事? 主持人:新莊大部份是平地人,可有原住民?新莊以前是平埔族的所在,各位可曾聽過?很早是平埔族的武嶗灣社,平埔族有九族,它是較漢化的原住民,現在臺北市的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凱達格蘭也是平埔族的一族。各位耆老是否了解新莊與平埔族的關係,可否表示一點意見? 蔡深淵先生:新莊有無平埔族,就以前的開發史,聽前輩說為什麼過淡水河港叫做「社後 」,社後 ,就是現在板橋的大庭新村。社後,就是番社之意,即番仔住的所在,就叫做社後。初開發新莊的時候,有一部份的番仔被趕到社後,再趕到角板山,那時新莊有一部份是同安庄,都住同安人,所以,大庭新村也是同安人,此話怎講?在板新大橋(新海大橋)尚未修築時,兩地來往都靠擺渡,買賣都是在港仔嘴(江仔翠)和大庭新村,現在的社後,這些人都是在新莊做買賣。地名叫社後這表示已經有平埔番。【註:1995 洪英聖 情歸故鄉總篇  P144  板橋市「社後」里指的是三百年前住在這裡的「擺接」社平埔蕃】 主持人:這社叫什麼社? 蔡深淵先生:那時候我年紀還小不知道,那個時代又青黃不接,如不趁現在好好的研究,當我們這一代都過世了以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主持人:剛才蔡主席提供的「社後」,表示從前就是一個社的後面。社,就是平埔族的蕃社,據我看過的史料,這一個社叫做武嶗灣社。【社,蕃居也】 王塗樹先生:新莊是武嶗灣社沒錯,社後可能是武嶗灣社。 蔡深淵先生:新莊的開墾是在康熙十幾年的時候就已經開發新莊,至今已三百多年了。 主持人:新莊不知是否有原住民到都市就業,在此地住 烤肉在一起成為一個社區? 蔡深淵先生:現在有一部份住在頭前地區,但比較零散,還有一部份在後港地區,很少數,公所的民政課可能比較了解。 戴麗雲小姐(市公所民政課職員):在現在的民安西路。 主持人:那個地方住了不少原住民,都集中嗎? 戴麗雲小姐:蠻集中的。 主持人:他們在新莊大部份從事何種行業?大概有幾戶? 蔡深淵先生:據了解,他們大多跟隨卡車,其中釘板模的(營造業)最多。女的則賣檳榔、當女傭,差不多是這些行業。同時住在他們隔壁的鄰居非常痛苦,他們一領薪水馬上就花完,晚上唱歌,很吵人的。【註:據新莊市公所民政課王通宵先生及阿美族戴頭目提供的資料得知,住在新莊市的原住民以花蓮阿美族居多,集中在頭前、丹鳳、光華,也就是民安西路、化成路一帶,總人數大人及小孩合計約有二千六百多人,男的多從事油漆、木工、開拖車、砂石車。女的則多在紡織廠、成衣廠工作。住在新莊的時間差不多是一、二十年左右】 簡桶先生:我們有一鄰居就非常老實。 蔡深淵先生:一個沒有用的。 主持人:原住民的民族性就是月初領了薪水開始喝酒,花到沒錢時再去做工。這是張 炎憲教授所擬的題綱,想了解都市原住民與目前漢人社會的關係及在這裡就業、集中的情形,剛才各位都提供了很寶貴的實際生活所感受得到的經驗。 二、地方開發、古蹟、古宅、特色和歷史意義。 (一)本地具有歷史的民宅、特色和歷史意義。 主持人:新莊這個地方較有歷史的民宅,像以前的三合院、四合院,比較特殊的建築物,大約七、八十年甚至一百年。或以前進士、舉人的舊房子,只要較具有建築特色的民宅或具有歷史的意義?哪一位比較了解? 簡桶先生:公館口已經拆了。 蔡深淵先生:頭前化成路陳化成武舉人,他的旗杆還在。大厝到現在尚留一部份。【註:取名為化成路就是為了紀念陳化成曾在滿清時代當過將軍而取的。據地方耆老說,它原本在滿清軍對裡當伙伕同時也負責掌軍旗,有一次出征時因出師不利,清軍準備鳴金收兵時,他也跟著撤退,不慎靴子脫落,而這靴子是他臨出門時姑媽特地為他縫製的,於是他掌著大旗回頭去撿他的靴子,不料清軍只認旗子,大批的清軍也就跟著他一起殺回去,清廷認為他功不可沒,升他為官。所以新莊人常把「一升升總兵」當作口頭禪,有人說陳化成風光的時候,「一日升官十三次」。】 主持人:有列為古蹟吧! 蔡深淵先生:很可惜。僅剩一部份尚未拆除。另一方面新莊舊街經過六十多年的社區發展,房子的秀面(外觀)大多整理過。以前曾有一戶,十幾個兄弟當中,光是舉人和秀才就有三、四人,其中有二人是舉人,二人是秀才,這一戶姓劉【註:即劉建潘及劉建忠兩兄弟,另二者不詳】,他們的房子是三落厝,有二個天井,去年才拆掉。另一戶也是三落厝,就是林振裕的房子,林振裕已去逝了,他有一個孫女在代表會,其房子都未曾動過,外觀是二樓,裡面則不讓人進去參觀。 林金發先生:現在他們的房子仍是舊式的建築。外觀是二樓的房子,在當時的新莊街是很少見的,差不多十幾間才有一間。他的店面仍保持店窗的型式,古早時候的外貌仍然完整。 主持人:林振裕的三落厝仍在舊街嗎? 蔡深淵先生:那一列的房子前後六、七間都是三落頭,再來有一些很可惜,都整理過了,未經整理者,在新莊街的商業區(榮和里、 借貸興漢里),一樓厝的多為舊房子,都有一百年以上。 主持人:一百年以上就都算是古蹟了。 蔡深淵先生:是土埆厝。但是林振裕這間厝比較特別,他們的店窗都沒改。 主持人:都沒改。 蔡深淵先生:其中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店窗進去,有一長條石板,上面有一個四角孔的木拴,晚上睡覺時要收放起來,其用意就是怕土匪侵入。所以那時候新莊的城最多了,到處都是,大城小城都有,就是防止土匪搶劫。那時的新莊可說是很富裕的地區。話說小小的頭前化成路,住家沒幾戶就有「七萬二七千」。 翁隨華老師:七萬指的是錢嗎? 林金發先生:「七萬二七千」的意思就是說,一萬的有七人,一千的有二十七人。 簡桶先生:一萬、一千是指家裡的積蓄。家裡財產有一萬的共有七人 主持人:那時候錢很大,不得了! 蔡深淵先生:不得了,如果是現在的話,那是幾百億啊!你若去林振裕他家,他太太今年八十多歲,快九十了。他會告訴你,下面的石板有一個四角孔,那就是以前的門柱,目的是在防禦,萬一大門被攻破時,柱子還在,土匪無法拿這柱子再往裡攻,真要攻進來,那時地方上都會打鑼,眾人就會很團結的圍過來,大家齊喊「土匪」(或小偷)。當時打死小偷沒關係,不像現在打死小偷有罪。所以,家家戶戶都備有一口聲音很大的鑼。鑼一打下去,大家就都圍過來了。 主持人:現在林振裕這三落厝是否很完整? 蔡深淵先生:很完整,現在就只剩這一間了。 主持人:這間厝要好好保存起來。 蔡深淵先生:這得要市公所出面跟他們講才有辦法,目前他們還不想換成新房子。 主持人:這是地方上很寶貴的文化財。 林金發先生:他的隔壁鄰居都改得差不多了,大約還有五、六間都是三落頭。 (二)本地有哪些舊街、洋行、舊商店?有何特殊意義?至今還使使用嗎? 主持人:剛才講到新莊舊街、舊商店,現在是否仍繼續使用?或是在當時有沒有代表特殊意義?我們知道臺北大湖淤積時,對新莊的整個商業有很大的影響,在這之前,有些老行業像洋行,在您們的記憶中不知有沒有?或者比較大的洋行? 蔡深淵先生:說到傳統的行業,就要講到咸豐三年的漳泉拼。古早的先賢和晚輩一致秉持著「不爭、不取、不強求」這三大原則教育下一代,漳、泉人民才不會再發生械鬥。我不貪、我不取、我不去強求你。所以,以前新莊的鐵道在劉銘傳手中四年,剛好馬關條約簽署,日本人來了,縣丞才轉移到艋舺,鐵路也才改在板橋,這就是板橋林本源去爭取來的。這是事實,話不能亂講。那時候的新莊人顧著做生意,所開的店又多是批發商,當時臺灣正興旺時,鹿港、臺南、新莊可以說是臺灣三大商業區,大家都顧著賺錢,又加上先賢訓示:「大家在做什麼事時,叫我們不要去跟別人爭,一爭,大家就會有怨氣,有怨氣就會打架,所以我們不要去爭。」我們要保持我們的道德,婦女人家做好自己的本分。當時在新莊的婦女不是那麼好當,要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你看以前的這些婦女,我真替妳們感到不滿。在家得從父,出嫁又得從夫,夫死還得從子,看以前多嚴呢!這是三從四德,也是先賢的教訓。你看新莊街人,在公家機關作事或當縣議員,不會跟人家一樣拍桌子、跳桌子。 註:關於新莊舊街,在日據時代或稍早一些,屬於同一個行業者有集中的傾向,從新莊舊街的起頭(由北往南)茲介紹如下: 竹仔 房屋二胎市: 今文明里。在保元宮後面,靠大漢溪岸的茄苳腳,原來是新莊市販賣竹子的集散地,從前來自大溪的竹子,順著大漢溪流到新莊,就在這裡卸下,順流而下的竹子最長綿延約五、六米左右。這些竹子就在竹仔市集中出售,供應本地、泰山、五股、成州、蘆洲、樹林、丹鳳的住民,做為建築、米篩或燈籠的材料。 草點火: 從保元宮到麵線埕,這一帶原本從事販賣煤油的行業。多為勞動界居住的地方 麵線埕: 從新莊路117號到127號之間,從前這裡有一個大埕,販賣麵線的業者在天氣晴朗的時候,會把麵線拿到這個地方來晒。所以晴天時,可看到一大片「麵海」的景像。 日本宿舍:日據時期日人所居住的地方。是新莊縣丞的遺址 土車間仔:在新莊路259巷。日據時代,這間土車間仔是新莊唯一民營的運輸公司,提供人力拉車,以載運為主,專門到臺北載南北貨回來新莊買賣。當時的拉車約有一百台左右。 五十六坎仔:從慈佑宮到武聖廟之間。「坎」是河洛話「店仔」的意思。新莊舊街的形成從這裡開始。慈佑宮是新莊最早建築的廟,廟前的廣場拜臺北大湖之賜,使新莊成為一個深水良港,清朝時期,從大陸載運過來的貨物或船隻便在這裡的廣場前卸貨或停泊,整個大臺北平原所需的貨物在此形成一個批發市場,此處即為新莊從前的舊港。 米市巷: 新莊路387巷。早期新莊街是新莊平原米糧的批發中心,商船在慈佑宮前的碼頭卸貨物,碼頭扛扛米的工人便在這條巷子搬運米糧,巷子裡面也有批發米糧的商店,故時人稱此巷道為米市巷。 戲館巷: 新莊路359巷。日據時期,巷內聚集了很多教藝旦唱歌的曲仙(老師),藝旦們每於早上到此練唱,曲仙所教的曲子有南、北管之分,任藝旦們喜好,看要學哪一樣。故以此名為戲管巷。 街役場:今慈佑宮的右側,現為新莊農會辦事處。日治時代,這個機構負責管理新莊地區的政治事務,相當於現在的市公所。 (三)、本地有哪些舊地名?有何特殊意義? 主持人:謝謝!謝謝!下面一題要請教各位,新莊這個地方有一些舊地名,這些舊地名現在很熱門,我們這位老主委在這方面很有研究,像新莊這個舊社興直堡應當有不少舊地名。 林金發先生:新莊稍早叫做興直堡。 林衡道先生:委員、各位前輩,因為我在日本讀小學,所以臺灣話不太會講,因此我說普通話。剛才蔡老(蔡深淵先生)已經強調過,清康熙年間新莊是很繁華的都市,能進出於府城,府城就是臺南市,新莊跟府城、鹿港是臺灣三大都市,為什麼呢?因為大陸來臺灣的船是在新莊停泊,最後溯大嵙崁溪到大嵙崁(大溪),大嵙崁溪是進出大道,新莊正位於它的正中位置,所以商業非常繁榮。臺灣和大陸不同,沒有男耕女織這樣的作法,大家全部做農民。很多貨物都要從大陸運來,所以在臺灣像鹿耳門、鹿港、新莊都是很繁華的。因為很多東西都是要從大陸運來的,不像大陸的男耕女織,能過自給自足的生活,臺灣情況不同。新莊是康熙年間最繁榮的【註:臺灣舊地名沿革(一)三0三頁 至乾隆中葉,沿淡水河形成長條狀港街,因龜崙嶺新路之開通,水陸路之交會於此,更促進其發展。從乾隆中葉起至嘉慶末年,凡六十年間,巨舟輻輳,商賈雲集,商況之盛,足稱北部一大街市,被列為當時淡廳八大街之一,一度曾為臺北盆地內的中新都市。】乾隆年間,淡水河氾濫,新莊被破壞,再由艋舺興起,取代新莊了。雖然取代新莊,縣丞還是在新莊,淡水?租屋網U廳的衙門在竹塹(新竹),【註:淡水廳誌,陳培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民八十二年六月,五一頁。艋舺縣丞署在新莊。舊在八里,街為檢屬署,雍正十一年建。乾隆十五年風災圮,移駐新莊公館。五十五年改為縣丞署。咸豐三年,漳、泉分類毀。同治五年,署縣丞張國楷勸捐重建。】管權還在新莊,軍隊也是在新莊,所以,今天輔大的門口叫烽火臺。以前沒有電話、無線電訊時,一旦發生叛亂,趕快放烽火通知有敵軍來襲,所以輔大門口叫烽火台。這樣的地名,我門希望市政府要保留。政府今天把跟我們有感情的地名一一破壞,換什麼迪化街、漢中街,這些地名跟我們毫無感情,甚為可惜。 新莊這麼繁榮,今天的新莊路是一條貫通南北、綿延一公里長的一條路,另外,靠河岸的碧江街,今天還留下短短的一條路。當時新莊是這樣子,靠南岸有淡水河做屏障,不必做城牆,一條街像帶子一樣的長,靠北的地方大家商量好,房子對外不開 窗,每一座房子都密切的連在一起,變成天然的牆壁。對於新莊山腳(泰山)那邊則有出路,路口一旦有事,木柵圍起來就可以防禦。再者,當時新莊的路是非常漂亮的,【註:新莊郡統計要覽  大正十一年  成子寮~山腳種相思樹和苦苓;大橋頭~和尚洲(蘆洲)、樹林口~大平嶺、樹林口~員掘子都種相思樹;大橋頭~新莊種相思樹和樟樹;新莊~山腳種相思樹和南京櫨。據地方上的耆老說,在路上走時,哪怕有太陽,都不怕被晒到】大街小巷都是用紅磚鋪的,這些紅磚是不必花錢買的,因為臺灣去大陸的船滿載著米,船身很穩定,而大陸回來臺灣的船則載著布料,船身很輕,有巔覆的危險,於是船主就會買很多的紅磚作為壓艙底之用,臺灣話把這些壓艙底的紅磚叫做「壓肚重」,船一到新莊後,這些紅磚就被丟在河岸,新莊人就把這些紅磚撿起來鋪路,可是今天用紅磚鋪的路,只剩下碧江街短短的兩段,假使不注意的人,根本也不知道它是古蹟。新莊的街道是大正九年,日本人實施市區改正,把新莊街改成一條筆直的路,本來新莊街是一條九曲巷,跟臺南、鹿港一樣,九曲巷的作用是用來防衛敵人的攻打,具有防禦的作用。所有新莊的廟,都是在丁字形路口的頂點,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街道一旦發生事情時,寺廟馬上可以改為堡壘的用途;再從宗教迷信的觀點來說,路的交叉點就是鬼門,位於鬼門的地方由寺廟來鎮壓比較好,所以丫字形的地方也會有寺廟。新莊三山國王廟的門口對面有一座土地廟,這是新莊最早的土地廟之一,叫作福德祠,【註:此間土地公廟有一香籤傳遞制度,香籤是一長條木板,長約一百多公分,以五十六坎仔一帶為範圍,以土地廟開始,每日向右傳遞一戶,傳到香籤的人家,當天要負責廟內的清掃工作並奉茶、上香,這隻香籤就在此範圍內不斷的循環。】本來這是一座很美的木造建築,現在改了,雖然改了,但神龕部份木造的雕刻還是古的,牆上還有「剪多符」的裝飾,這是泉州人的服飾,以前臺南到處都是,但都遺失了,只剩下新莊土地公廟還有一張,是避邪用的。 新莊雖然商業繁榮,但仍保留以前農業都市的街道,這種街道第一有染坊,臺灣因為沒有夏季布,大陸的土布運來臺灣染色,所以染坊在新莊最多【註:大正十年新莊的染色業者僅剩一戶。】,此外也有藥材店、布店、棺材店、銀樓,以前的農業社會都是如此。二十三年前我的老子去世,那時我是到新莊來買棺材的,還好現在沒有樟木,都是檜木做 婚禮佈置的,以前樟木做的棺材敲竹槓都要幾十萬,現在檜木做的則較便宜了。 主持人:是臺灣樟木還是大陸樟木? 林衡道先生:不知道。 蔡深淵先生:日本時代都是福州杉。 林衡道先生:現在檜木做的都很便宜,人若死了,親戚好友都要來干涉,買便宜的棺材不可以,好像在買violin的盒子,那種棺材也是很貴。新莊出產的東西到現在為止,棺材可說是新莊的名產。 蔡深淵先生:現在剩兩間了。【註:鄭明河先生說,六、七十年前新莊還有三、四家的棺材店,當時的棺材多為檜木製】 林衡道先生:老式的糕餅在三山國王廟門前有一家,沒有掛招牌,這麼偉大的店都不要招牌,但是大家還是都知道他們很在行。 蔡深淵先生:在國王口(三山國王廟)的是敲糕仔勇,另有一個叫做叮咚財仔。最老的糕餅店以前是做頭家、爐主的糖塔。 林衡道先生:糕餅是新莊的名產,當然,康熙年間新莊還有船行,以後新莊就沒有了。剛才蔡老講,新莊的手工藝似乎非常好,這是對的。你看,全省所有的布袋戲,只有新莊小西園偶戲的臉刻得最好。虎尾、土庫這麼大仙的布袋戲,以前我不曾看過。古早我看小西園的偶戲,臉這麼小,現在的布袋戲,飛機、大炮都拿來演,古早不是這樣,古早都是演陳三五娘,武戲以後,文戲也會演,新莊的小西園從布袋戲的觀點來說,評價可以說是臺灣最高的,可惜這些技巧今天已經逐漸滅亡了。 新莊的名產之一是麥芽糖,為什麼有麥芽糖呢?我當初不了解,有一年時事會議,琉球的學者來這裡開會,他們講到在琉球種稻穀,而琉球能種稻穀是很少的,稻穀收成了以後,接著就種麥。新莊以前就是種稻,種稻的季節過去就種麥。現在臺灣已經沒有種麥的習慣了,以前可能跟琉球一樣。所以,雲林縣還有麥寮這樣的地名,都是證明臺灣有這樣的習慣。 新莊這麼長的一條街,假使我們要參觀古蹟的話,最好是在三山國王廟門口的土地公廟集合,看土地公廟以後去看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廟又叫做廣福宮。新莊本來是泉州人聚集得地方,但是因為港口的關係,少數的漳州人和客家人參雜在裡面,道光十四年閩、粵械鬥,客家人被趕走,遷到中壢、楊梅和竹東去了。有一年,我到竹東去調查客家人,有個客家人告訴我說,清明節要到新莊去拜祖墳,可見這個客家人是從新莊遷去的。林本源是漳州人,乾隆四十二年來到新莊,因為漳、泉械鬥而感到吃不消,於是在嘉慶年間遷到大嵙崁去。住新莊的那段時間,他的宅邸位於以前公路局大樓及後面的土地,林本源原來有一塊牌坊被鎮公所騙了,鎮公所說,等馬路拓寬後會把牌坊復原,但後來並沒有復原,還把牌坊丟在大眾廟。【註:光緒六年滿清皇帝旌表板橋林維源之母鐘氏一「尚義可風」之牌坊,謂之鐘氏石坊。】 回到剛才參觀古蹟的話題,參觀古蹟要先從新莊街的土地廟看起,再看三山國王廟。新莊的廟是依照老式建築的,正殿高後殿低下來,這種建築方法在北部只有新莊才有,臺北市、臺北縣其它地方好像沒有,這一點希望文獻會特別注意,尤其屋頂的雁尾非常美,那樣子的曲線可以看得出來,臺北其它地方都沒有。 主持人:是北方式的嗎? 林衡道先生:北方式的沒有雁尾,這是閩南式的建築。為什麼古人能做得這麼美,現代人卻做不出來?從古希臘人的觀點來說,他們有黃金律的建築,中國人也有黃金律的建築,門面多寬,門高也要配合一定的比例。按照這種黃金律的比例來建築的話,就做得很美;現在不是,土地有多大,廟就蓋 澎湖民宿多大,這樣做起來就很難看。三山國王廟又叫做廣福宮,它的意思是說:我是廣東來的,你們是福建人,我們大家要和解、要好好相處,這是討好福建人,所以叫做廣福宮,這也就是今天大家常常講的「大和解」的意思。三山國王的「三山」指的就是巾山、明山、獨山,廟裡供奉的是廣東揭陽縣的三座山當做國王,後殿則供奉三山夫人。三山夫人是很妙的,他們的頭髮都是梳那種早期美濃老太婆的髮式,這是告訴三山國王娶老婆的話,要娶梳這種髮式的客婆仔。這樣的鄉土文化我們要特別注意。至於廣福宮創建的年代,一般說是乾隆年間建的,但也有人說是康熙年間,有人說雍正年間創建,不管說法如何,它的創建時期已經很久了。 沿著思明街右轉走進碧江街來到文昌祠,這座廟仍完好的保留著古廟的型態,典雅古樸。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每當考季一到,家長或考生就會帶著准考證和青蔥(聰明)、芹菜(勤學)、菜頭(好采頭)等供品到此祭拜,期能在考場上順利過關,你看,自己不唸書,卻去祈求文昌帝君的庇佑,這是多迷信的事啊!【註:文昌祠裡原本有一塊嘉慶二十年,關渡弟子所獻「天下文明」的古匾,今已失竊。去年(八十四年)又遺失一六角形的神龕,裡頭有一魁星踢斗的神像、另有一尊文昌帝君、天然竹根的香爐】緊接著就是萬善祠,顧名思義,這裡是收容無名屍骨的地方,因為新莊是港口的地方,從大陸來的窮人死了、或在漳泉械鬥中被打死的羅漢腳仔,就被供奉在這裡,穿過板新大橋(大漢橋)橋下,這一段的碧江街有不見天,這裡的不見天與鹿港的不見天不同,因為屋頂穿出來再蓋房子,就變成不見天。此處有兩段紅磚鋪成的路,不注意的人走過去,也不知道這是碩果僅存的古蹟。 蔡深淵先生:現在還有一點點。 林衡道先生:我拜託新莊的各位父老,能促進新莊市公所把那兩塊地方保存下來,這是僅剩的一點點的古蹟。從利濟街走過來可以看到新莊的慈佑宮,其門廳部份在光復以後改建,它的門口本來有一塊地方官吏調回大陸時,老百姓致贈的碑可惜已被砍掉,可能埋在地下了。正門進去,牆上有個碑記載清代末期新莊街很多商店的名字、富有人家的名字、官員的名字及慈佑宮整修的過程。光是這塊碑就可以讓歷史學的學生寫論文了。慈佑宮裡最貴重的古物,要算是兩塊刻有媽祖田地圖的木匾了,這地圖現在看不見了,是不是收起來怕被人家偷走? 蔡深淵先生:的確是怕被偷。 林衡道先生:媽祖田到處都有啦!像三峽就有很多,土城到三峽的交界處,就有一個地方,名叫「媽祖田」,那就是新莊的媽祖田。 蔡深淵先生:對!媽祖田。 林衡道先生:新莊媽祖的神像及左右的千里眼、順風耳雕刻得特別好。外國人參觀我們的古蹟,對於穿衣服的神像他們看不起,它們一定要全部雕的才算數,因為希臘的神像也是全身雕的。廟裡的十八羅漢一度被偷,後來收回。【註:慈佑宮裡的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與一般打赤膊的雕像不同,他們穿衣服、戴官帽、著靴子,地方上的耆老說,清朝時期來此祭拜的官員很多,為了表示禮貌,他們只好穿戴整齊,以免有失禮貌。】 蔡深淵先生:遺失的十八羅漢並沒有回來,當時的情況我敘述一下:首先是關帝廟先發生竊案,關帝廟內所有有價值的神像都被偷走了,接著慈佑宮也害怕被偷,所以,每一個神像都把祂拍照起來,從十八羅漢被偷走以後,廟方拿照片要師父照著刻,把一個一個的神像刻得一模一樣。還有文昌祠裡面的八斗神君、魁星爺都被人家偷走,當時警報雖 信用貸款有響起來,但一模一樣、花很多錢、很多工夫,請人刻的這兩尊神像照樣被偷。最近又刻了一個最大的,大到可能連小偷都偷不走。 林衡道先生:所以我們禁止參觀慈佑宮的人拍攝照片,起初我認為這是多餘的,後來想想也有道理,一旦照片淪入壞人手裡,他利用晚上來偷取,防不勝防。那次被偷,小偷就是從天井跳下來的。接著,我們來研究新莊路的武聖廟,它在林爽文之變以前就有了,在臺彎它是有地位的廟,裡面供奉的是關聖帝君,它的正殿及後殿都是古的,前面的門廳已有修改,跟其它新莊的廟一樣,它也是正殿高、門廳和後殿矮下來,神像也雕得很好,臺北市就沒有這樣。緊接著最好去看地藏庵,裡面有大眾爺廟、地藏王菩薩的廟,大眾爺廟放置分類械鬥死亡的羅漢腳。沿著一省道臺北的方向走,有一座先嗇宮,又叫做五穀王廟【註:大眾廟及先嗇宮這兩座廟都是新莊的建廟大師吳海桐的作品;他和一代宗師陳應彬在這兩座均有精彩的對場之作】。日據時代,日本人破壞中國文化,台灣人讀作先牆宮,裡面供奉神農大帝。在臺彎北部供奉神農大帝,最古的廟要算是北投區唭哩岸的慈生宮,它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第二古的差不多就是新莊二重埔的先嗇宮跟中和市的神農廟。像大龍峒保安宮後殿的神農大帝就是從先嗇宮分出去的,所以先嗇宮裡面有大龍峒名人陳維英寫的對聯。這個講出去恐怕又要遭小偷了。 蔡深淵先生:對聯是沒法偷的,因為對聯大都是用樹頭刻的。無法拿走。 林衡道先生:有的是用掛的。 蔡深淵先生:現在慈佑宮最害怕的是連震東(連戰的父親)用木塊寫的對聯被偷。 林衡道先生:剛才我講過,新莊住的大部份是泉州各縣的人,特別是同安縣的人最多。漳州人及客家人在漳泉、閩粵械鬥中被趕走了,林本源是自動走的。新莊的山腳仔現在叫做泰山鄉,這邊以前除泉州安溪人以外,還有汀州府及福建客家人,在這些客家人當中,胡焯猷是最有錢的人,像觀音山的凌雲寺就是他出錢蓋的,同時他也出錢蓋明志書院。 蔡深淵先生:明志書院還在。【見明志書院碑記及建築圖形,計一座三進,中為講堂,後祀朱子神位,左右兩畔各房為生童肄業之所,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重新改建】 林衡道先生:明志書院後來遷到竹塹去了,現在有一個紀念他的小廟,其內供奉紫陽夫子,就是朱子(朱熹)。明志書院的四合院遷到竹塹去以後,留下的房子後來爛掉,現在的建築物是日據時代建的,當時的門口及建築物的左邊都有違章建築,因為那是中央黨部工作人員蓋的,所以縣政府在戒嚴時期無法取締,現在變成別人的房子。自從咸豐三年漳泉械鬥以來,新莊或是臺北的人,就常常講「啊!四十九烏以來,不曾見過這款的壞人」、「四十九烏以來,不曾見過這款的代誌」,「四十九烏」這句話應該要記錄下來 蔡深淵先生:「烏」就是黑啦!四十九天天都烏烏,烏天暗地。 林衡道先生:臺北的民謠說:「板橋對面是新莊,李子好吃粒粒酸,沒閒回來甲娘玩(臺語),害娘一晚想到光」,這是板橋藝旦間在唱的歌,裡面有講到新莊。「板橋對面是新莊,李子好吃粒粒酸」是說為什麼你調戲我,害我想你到天亮。 蔡深淵先生:新莊也有一首對應的歌:「新莊對面是板橋,板橋查某水甲俏,回去賣某給伊招」。 林衡道先生:「新莊對面是板橋,板橋查某水甲俏,回去賣某給伊招。」板橋和新莊的人都很壞、不甘願,後來板橋這邊的人,稱呼日本時代,新莊火車沒有了,改到板橋去,就唱「火車起走嘟嘟叫,七點半鐘到板橋,板橋查某水甲俏 租辦公室,回去賣某給娘招」。 主持人:這是鐵路改道以後的事了。 【註:臺北縣年鑑 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民五十六七月 351頁  光緒十四年興建台北以南路線,經新莊、海山口至龜崙嶺(龜山一帶)長約十一哩,亦於十七年十二月完竣工。光緒二十五年,修改由臺北至桃園間路線,廢龜崙嶺舊道,改走艋舺(臺北市萬華)、枋橋(板橋)、樹林、山子腳(山佳)鶯歌、大湖至桃園;於翌年完成,即現在所經路線。板橋鶯歌線鐵路於一九0一年(明治三十四年、光緒二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通車,而新莊線舊道也在同一天停駛】 林衡道先生:最後我要講為什麼叫做新莊?本來大陸的移民到臺灣,都是到蕃社裡面跟蕃人戰爭,為什麼漢人一定要到蕃社裡面去住呢?因為地利條件優越就是地形好的地方,而這些地方都是蕃社的所在地,蕃社以外,地勢低窪,最怕洪水侵襲,所以一定要進去地勢較高的蕃社裡面,這些蕃社所在地往下挖,水井的水質好,後面沒有山的話,也有人住,有靠山。這樣的地方,颱風來了房子不會倒,前面又有小河流可以作飯,這樣的地方都是蕃社。當大陸來的人太多時,蕃社一住滿,再開始換個地方蓋房子。新莊、新店、新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出來的。 英國十九世紀初期,有名的經濟學家李加杜說:「土地是從好的土地開始利用,慢慢的次等的、再次等的依次利用下去。」這句話對臺灣的開發史來說是對的,新莊本來是武嶗灣社的屬地,這個地方本身地形好。新莊靠河岸,原來是怕河水氾濫,但武嶗灣社已住滿了人,只得再開闢新的聚落,所以叫做新莊。 主持人:非常感謝林前主委帶我們到新莊做一趟歷史古蹟巡禮。 (四)本地有那些重要家族?舊行號?開墾的過程及傳說?地方軼聞? 主持人:新莊早期的開墾以山腳仔(泰山)最早,三百多年前,清康熙、乾隆年間,有胡焯猷、楊道弘、郭宗嘏,這些人對新莊早期的開墾有很大的貢獻,像胡林隆墾號【胡焯猷、林作哲、胡習隆三人合稱】。現在要請教老主委剛才說的,新莊、新店,這是跟舊的對比嗎?還是稍早以前叫「興直堡」跟「新莊」是同音? 蔡深淵先生:「興直」之前的名字叫做「路竹爛」,這是說土地很鬆軟、很泥濘的意思。新莊以前是沙埔,等到清朝政府派官員到新莊以後才改為興直堡。 林衡道先生:興直堡是軍事上的名稱。像臺北市附近是大佳臘堡、士林是芝蘭堡。 主持人:早期像胡林隆墾號、郭宗嘏【與一林姓業者合組施茂墾號】於乾隆年間開發的這段歷史,現在的年輕人都比較不了解,主委是否可再提示? 林衡道先生:早期的開墾,我是從總的方面來說,臺灣北部的開拓,最早是官府的力量,官府達不到的地方,大陸來的移民就去蕃社裡面,跟蕃仔商量叫蕃仔做頭家,大陸移民做雇工,蕃仔不用做事,約定一年多少租金給蕃仔。把大陸那一套地主、佃農的制度搬到臺灣來,但原住民他們對算數的觀念並不清楚。有一句話說「蕃仔沒存後」,他們把所有的米吃完了以後,再向漢人借米、借蕃薯來吃。漢人說借的米、蕃薯要算利息,反正蕃仔也不懂利息,也就同意了。這一記帳,利息很多,土地就都變成漢人的了。到了清朝,蕃仔告到官府去,官府偏袒蕃人,判決蕃仔贏了,土地大部份都要歸還給蕃仔,官府認為漢人開拓有功,所以留了一點土地給漢人。今天的北投博物館、新公園對面還留有一個石碑叫「漢蕃屯界碑」,這是官府立的,希望漢蕃不要爭,但漢人還是侵害蕃人的土地。後來設蕃大租,規定蕃人的土地漢人不得搶它。 主持人:你說的這種情形,跟目前山胞 商務中心山地保留區先租給漢人的狀況,是否與以前平埔蕃的蕃大租相同? 蔡深淵先生:平埔蕃是光復以後才叫平埔蕃,以前沒有,此地的山胞都被趕到桃園角板山去了。 林衡道先生:山地同胞跟平埔族不能混為一談,平埔族起先是這樣開墾起來的。但是雍正年間,官府怕臺灣人口多會造反,於是限制入臺人數,但偷渡的人還是很多,禁也禁不來,乾隆年間開放了這種限制,大陸人民蜂湧而來,臺灣北部要徹底開發的話,就要用大租戶開墾制度,像林本源、新竹的林紹賢,向官府申請很大的土地,大到從這邊可以看到那邊的山為止,他們做大租戶,再去找他的朋友來做小租戶,如果再無法處理他們的土地,再去大陸找佃農來,變成三階段的開墾,大租戶、小租戶、佃農,臺中以北是這樣開墾的。南部自耕農最多,因為清朝很大方,都給他們自耕。這種情況跟北部的不同。北部的大租戶很多,最大的是板橋林本源及新竹的林紹賢。 主持人:那張廣福墾號。他是乾隆年間最大的墾號。 蔡深淵先生:他住在新莊街公館口的地方,土地很廣。 主持人:張廣福是一個人的名字嗎?【張廣福是墾號名,非人名】 蔡深淵先生:他是一個大地主。 主持人:等於是剛才老主委說的大地主嗎? 蔡深淵先生:是,他們的晚輩還留有一些資料,同時也願意把資料給人。 林衡道先生:大租戶中最大的是林本源和林紹賢,這是超級大的。 林金發先生:新莊現在仍有很多林本源的地。 林衡道先生:大租戶發明土人間仔,佃農直接把稻米送去土人間仔,就不用到大租戶家去了。當時新莊倉庫也可以加工稻米。 【註:土人間仔:“土人”就是石磨,土人間仔以現代口語來說差不多就是碾米廠。農業社會裡農人把收成下來的稻米送到這裡來磨,一次大概要三個人才有辦法推得動石磨,四個人也可以。石磨的邊緣要用一個圓筒狀的東西圍住其上方,稻米就直接倒進圓筒裡,一邊磨,稻米也就從圓筒裡掉進石磨中,這樣就把稻米的殼去掉了。功夫一點的,在土人間仔加工過的稻米回家再用米苔苔過。米苔幾乎是農業社會裡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的東西】 蔡深淵先生:大永是徐仔珠負責管理、收租。大友是林熊祥【林衡道之父】的,雇了兩個新莊人,現在人在臺北了,但也都退休了。大永、大友都是林本源的,這些人都是給他們雇的。【據蔡先生講,大包、小包的意思就是佃農將田租先交給小包,小包再交給大包,層層負責】 林衡道先生:蔡先生講的是大包、小包。大永、大友是小包。大包中大友來說,最早人家說是蔡少爺、許丙、張雲,您講的都是小包。大包是街長。 蔡深淵先生:人稱重懋仙仔的張重懋,負責新莊地區的鹽館,以前賣的都是官鹽。【註:張重懋是由辜顯榮處授權同意,在新莊經營鹽館,其舊址在新莊路359~365號,此處正是新莊人講的鹽館】 (五)、本地有哪些書院、私塾?塾師姓名?詩社?秀才、舉人、進士的人物? 主持人:剛才講到新莊所在的書院,是由乾隆年間胡焯猷捐地蓋明志書院。 林衡道先生:王永慶先生的明志工專就是取自明志書院。 主持人:這也有淵源嗎? 林衡道先生:是。 主持人:明志書院後來遷到新竹去了。 林衡道先生:艋舺才設立學海書院。 主持人:那時在書院裡教書的老師,姓名知道嗎? 林衡道先生:學海書院的校長有好幾位,大家輪流做,最有名的是大龍峒的陳維英,後來陳維英去當宜蘭仰山書院的校長。他四處去當校長。 主持人:那時候有詩社嗎? 林衡道先生:臺南詩社有很多,新莊我不了解。 主持人:新莊既然有書院,早期大家有沒有吟詩作 買房子對?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lfencbmxgfxf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